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語言,語言


誰不會說話,然而說話可是大學間!
柯文哲去上海,講了:兩岸一家親,四個互相,引起了許多討論,正反面評價皆有。
南方朔在民報撰文:稱讚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是一句漂亮的空話。不若九二共識,一中交友,做繭自縛!當然反對者也不少,親戚不能亂認。
我將南方朔的文章分享給分大語言學研究所的蘇州文教授,她看了頗有感觸,因此,為之加以論述!
在她同意.之下,分享給眾多臉書讀者,讓大家認識語言學的奧妙。我想,說話的凝結就是文字。台灣人民是一個懶於書寫的民族。我身邊的台大鴷院教授群,是台灣公認的精菁,但能提等論述者不多,雖然學術論文汗牛充棟,但對一般社會,人文,教育,科學⋯⋯議題,能夠提筆論述者幾希!於是,台灣人民的話語權就掌握在外來政權的手中!
近來,大力提倡醫學人文,我想,說和寫,是醫學人文的實踐!
&&&&&&&&&&&&&&&&&&&&&&&&&&&&&& kkkkkkkkkkkkkkk
語言, 言語
蘇以文(台大語言學研究所所教授
溝通是語言公認的主要功能,但很少人知道不確定性卻是語言的本質之一.
若非如此,言談何以會造成誤解? 這與南方朔的"漂亮的空話是有用的"(民報8/21/2015),表達的都是語言中這種不確定的本質.語言用以闡述,但闡述一定涉及觀點,因語言產生的誤解有時雖非刻意為之的結果,但人居心叵測,語言常可”策略性”地失真! 所以"巧言"雖"鮮矣仁",但就算不真誠,也不必有說謊者之不堪.難怪人類的語言行為中仍然少不了這一環.語言學家(Coleman and Kay 1981) 有關英文lie‘說謊;謊言’之經典語意學研究,追根究底,不過是讓我們可以更清楚看到要把話講清楚,聽明白,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基於這樣的理解,也就不難想像為什麼漂亮的空話在外交上,深具意義.即便不是空話,適切的語言,一定是外交上得以衍生好處的利器.外交語言一出,就或明白,或隱晦地規範了雙方的關係,若能善用語言中"創意性的模糊,"(creative ambiguity)往往可以造就出最好的保護傘,讓再厲害的對手,也只能像被千斤錘猛擊中的棉花,傷則傷矣,卻無法驗之。等而上之的外交家一定是深深理解善用曖昧含糊言語的高手!

而這如此奧秘,且成為人類最重要特徵的語言,到底是如何演化而出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至今仍因缺乏直接的實證而莫衷一是,還是學界所公認最困難的科學議題之一(Christiansen & Kirby 2003).眾多理論中有一派主張求偶才是人類發展出語言的原因,他們認為動物世界裡,身體的健碩或許是贏取"獵物"的必要條件,但卻非充分條件.孔武有力的優勢已不足以令之"吸引"其對象,這樣的說法在學界裡撻伐者眾,但想想前人所說的,"海可枯,石可濫,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談"情"說"愛的漂亮空話自古有之,語言好像確實增加了人類追求其心儀對象的機會.

仔細思之,語言表達,無意間反映的其實是說話者的認知."日治"或"日據"時代,指的雖然都是1895-1945台灣割讓給日本,受日本統治的歷史事件,然而,兩者間的分野卻活生生的道出說話者的立場."日治"是事實,"日據"也是事實,前者忠於事實,後者卻隱含了說話者對日本佔領台灣的微妙指控.另外一個英文的例子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當不再受英國統治的前殖民地子民,仍不自覺的將其最好的一面以"jewel of the crown" 這樣的隱喻來陳述,說話者下意識裡應沒有脫離其被殖民的心態,殖民者最高的權力象徵仍然是這些當年身為殖民心之所向的目標

語言的使用有效與否,端視其與聽者之律動是否契合.中文之美,少不了四字詞的畫龍點睛,但四字詞的四平八穩,就是少了根植於常民生活的諺語來得鮮活,來得親切,無法深植人心.Obama當年向認知語言學家Lakoff請益,以其研究的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完美地塑造民主黨將扮演可以提供養分,助人民成長的父母形象(nurturant parent),成功地讓美國人民以選票揚棄了善於扮演嚴父(strict father)角色的共和黨,善用語言,無形中改變選民認知,無疑是Obama得以入主白宮的關鍵之一.

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語言人人會說,但其間之拿捏,存乎一心!

感念賴明陽教授--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的再造者

Engaging Post

感念賴明陽教授

--臨床醫學研究所的再造者--

謝豐舟


驚聞賴明陽教授過世,無限傷感!不過,他能脫離巴金森症的折磨,回歸天上,也是大大的解脫!從此化為千風,遨遊宇宙。

賴P大我一屆,他個性溫文,常看他在四西病房捧着一個四方形鐡盤,內裝腹腔鏡,走來走去。其實,我跟賴P並不很熟,雖然我也是I 做B肝的垂直感染起家,但在台大肝炎研究的傳承中,我算是李慶雲和Beasley那一國,所以,在研究上,我和賴P並無互動。不過,他爲人溫和有禮,我們偶然相遇,一定彼此點頭招呼。

1997年,賴P繼任臨床所所長,當時,醫院裡開始有一些聲音,希望臨床所應該擴大參與,跳出肝炎研究的框框。賴P可以說,遇上了一個臨床所轉型的關鍵時刻,當然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他可以繼續閉關自守,也可以開創新局。結果,賴P選擇了後者,把臨床所帶上另一個層次。

1996年,我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奬及行政院科技人材奬。更幸運的是:1997年,頼P邀我成為臨床所的合聘教授,對我這個一向是非主流的陽春教授可是天大的禮物,因為只有在臨床所收MD-PhD學生,才能真正進入跨領域研究的新境界!當時,他也邀請楊泮池,張美惠兩位擔任臨床所的合聘教授。他以行動回應了外界的呼聲,開始了臨床所多元化的腳步!

通常,合聘教授不常參加臨床所的所務會議,因為他們本身極為忙碌,但我卻是每個月都會出席,以回報賴P的盛情。我雖然沒唸過研究所,然而,從小跟着陳皙堯教授從學徒做起,加上在台北護專自己摸索的心得,對臨床研究是有一套不同於科班出身者的方法學。而且,我從事胎兒診斷,可以說是在那個基因體還未受到重視的年代,少數對醫學遺傳有實際接觸的教授之一。加以我也做婦癌,對癌症研究也不陌生。所以,我可以不負賴P的期待,替臨床所帶入新的元素。當然,在這過程中,我也吸收到許多臨床研究所實際運作的實務,瞭解教學上的細節及要領。

頼P對臨床所一個很重大的貢獻是在他任內開辦在職碩士班。當跱,醫院內開始有聲音,希望臨床所開辦在職碩士班。因為外在環境的改變,譲直攻博士難度大大增加,因為當時的主治醫師己經不像我們在住院醫師期間,可以用學徒的方式,獲得初步的研究經驗,以致,直攻博士,變得相當吃力,更因為沒有老師密切的指導,畢業也不容易。因此,逐漸有人呼籲設立在職碩士班,以銜接住院醫師訓練和博士班。可以想見反對的聲音也不少。有人說:既有師資要帶博士生都不夠,那來餘力開設碩班。也有人說:碩班水準不高,何必白費力氣。當時,我也是主張開辧碩班,而且還寫文章公開鼓吹。

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賴P決定籌設碩士班。因為沒有前例,只有自行摸索。當時,我恰好教授年休,較有時間,頼P就請我幫忙籌辨。起先還算順利,但後來要開始招生時,大學批准的碩士生名額一年只有十名,根本不符經濟規模。賴P無奈之餘,就囑我去大學跑一跑,看看有沒有解決辦法。

在那個年代,台大醫院和大學的往來,不若今天密切,根本無從着手。三問四問之後,有人指點我直接找當時的教務長,李𠻸涔教授。我和他素昧生平。不過,我跟他陳述爲什麼十名不夠?他很乾脆問我,需要多少個才夠?我也沒什麼精算的根據,只憑直覺說:三十個。李教授說:那就給你30個。我說:公文流程怎麼走?他說:只要在招生簡章寫招生名額30個就行。於是,2000年台灣第一個臨床在職碩士班就此誕生,它也是台灣最成功的臨床在職碩士班,迄今已逾十五年:一方面,成功地銜接了住院醫師和博士班,成為一個教導研究思考和方法的補習班,在互相合作的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環境中密集而有效地吸收當代的研究方法學,另一方面,也爲臨床所的專任教師們帶來相當豐碩的資源,因為在職班學費的百分之四十撥交該所專任老師使用。我因為是合聘,不是專任,所以一毛錢也沒用到。不過,能不負賴P的託附,完成使命,也就心滿意足了!

賴P卸任所長之後,我就較少參加所務會議,所以也少有見面的機會。不久,又因他身體不適,更少接觸!不過,直到2012年退休,算來我總共收了近20位各科的博班學生,順利畢業,佔了該所全部畢業生的近四分之一。對當年頼P的慧眼合聘也算有所交代。

目前在臨床所的七樓入口,有一幅相當大的達爾文畫像,這是我的數位作品。在2012年我的退休回顧展結束後,贈送給臨床所。期勉臨床所能繼續發揮頼P「開大門,走大路」,「從異常探究正常,從特例找出凡例的精神」,成就如達爾文一般的科學創見!很湊巧也,今年八月一日起,和我合作多年,深知我心的楊偉勛教授擔任臨床所所長,相信一定可以把臨床所帶到更高的境界。楊教授也是1998年賴教授擔任所長時,破格任用的生力軍。

頼明陽所長是少見的謙謙君子勤奮的學者,無私的老師,和畫責的醫生。他是台大醫學院和醫院的最好典範!我們永遠懷念他!

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NTUH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 monthly seminar 臉書

鄭重推薦!
這是臺大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基蛋所)以及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共同主辦的 Medical Genetics & Genomics Monthly Semina的公共臉書。
每次全程錄影,貼在此FB!這是醫學遺傳學和基因體醫學的交流園地!
歡迎多多利用!
所有內容,可自由使用於教學研究!
我們每個月『第二個』『星期一』早上 11:20 - 12:10 舉行;
地點都在臺大醫學院講堂
(原則上在 202講堂,但是確實是哪一講堂不一定,請看當月開會通知)
歡迎您邀請對基因體醫學及醫學遺傳學有興趣的老師、學生、醫療人員以及研究者加入本群組。讓這一個月會的演講訊息以及演講的影片可以讓更多人知道。

名畫是這樣展覽的?

名畫是這種展覽法?
壓破古畫的男孩手持飲料!對名畫太不敬了!
在東京看名畫展,根本不能拿飲料進場,萬一潑在展品上,將不可收拾!
而且展場廣闊,還有服務人員分秒不離,在現場看顧!
你一拿出原子筆要紀錄一些心得,服務人員馬上上前勸阻,
拿給你一支鉛筆給你,讓你用鉛筆做筆記!
我想,他們是怕觀眾用原子筆在展品上塗鴨!
此次展覽的規畫,實在不可思議!也不免讓人家質疑展品的真實性!

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中醫大領先台大醫

不是中醫大了不起,而是台大醫這些年來重視的是管理,JCI,分院擴充⋯⋯,流血輸出,價值混淆。
人人謹小慎微,乖乖排隊,時間夠久,自有高位,然後,官大學問大,反過來掌握學術資源。
在這樣的循環之下,專心衝學術是條困難重重又不受鼓勵的苦路,自然在尖端領域就落居下風。
世界上各國全力投入腦神經科學之際,台大醫的臨床神經學科,雖然大學極力推動,卻仍是各自為政,無為而治,天天開一樣的刀,看一樣的病,數十年如一日,
1優秀是卓越的障礙,誠哉斯言也!

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日久他鄉是故鄉一終戰七十年

今天晚上去㘣環旁邊的偵探書屋,聽師大地理糸洪致文老師的,不沈空母-台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簽書會。
小小的空間擠進七,八十位聽眾,其中以,二十,三十歲的年輕人居多。這些離日治時代很遠的世代,卻對二戰前台灣的情況有很高的興趣。我想這是台灣現住民對土地開始尋根的表現。
日久他鄉是故鄉。這也是台灣意識日益增長的動力,表現在反課綱,三一八學運,當然也會反映在選票上。KMT反本土派大舉反撲,實在是逆勢而為,不過也完成KMT終結者的應史任務一

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唐氏症之路四十年

唐氏症之路四十年

謝 豐 舟

前一陣子高雄巿一家麥當勞拒絕一位四十歲的女性唐氏症患者,引起發喧然大波,讓社會注意到唐氏症患者與家庭的困境。唐氏症恰是我在台灣大學四十年醫師生涯的一個工作重奌,也因此不免勾起了一些回憶。

身為婦產科醫生,母子均安是我們工作的最高目標;雖然母子均安,不過新生兒卻罹患唐氏症,自令人有天大的遺憾。唐氏症既不能靠疫苗預防,也無治療方法,惟一辦法是透過產前診斷,即羊水檢查來預防。

要拿到羊水,就得做羊膜穿刺;三十多年前,要在懷孕四、五個月的孕婦肚子上戳一針,可是天方夜譚。別說孕婦不接受,事實上要怎麼做,我也不太知道,因為從不曾前輩們做過。即使能抽到羊水,如何把胎兒的細胞培養起來,分析其染色體更是一門挑戰,在當年,細胞培養可是比登天還難。

但在「一定要解決唐氏症」的企圖心驅策之下,慢慢地摸索到羊膜穿刺的要領,1982年又到紐約跟也是台大醫科校友的徐裕芬教授學習羊水細胞培養、染色體分析及遺傳諮詢;在1983年之後,羊膜穿刺和諧羊水細胞的染色體檢查已然成熟,優生保健法也適時通過,讓產前診斷有了法律基礎。

透過周產期醫學會及衛生署的推廣,一批批的婦產科醫生來見習羊膜穿刺,夠水準的羊水檢驗室也漸普及,使羊膜穿刺及羊水檢查不再是夢想;1988年之際,台灣高齡孕婦接受羊膜穿刺的只有7.5%,到了2000年已高達75%。最近則己高達95%。

不過,高齡婦女的羊膜穿刺率即使達到100%,仍未能解決唐氏症的問題,因為80%的唐氏症兒來自非高齡婦女,而她們佔了孕婦的90%以上。要每人都接受羊膜穿刺,不僅實務不可行,也不合成本效益;於是,如何在非高齡孕婦中,把高危險者篩選出來接受羊膜穿刺,就成了全面解決唐氏症的最大挑戰。

80年代之後,學者漸漸發現,透過母血中某些標記的檢查,可以有效篩選唐氏症的高危險群,接受羊膜穿刺;90年代初,這項方法已趨成熟,我也決定在台灣全面推廣,根本解決唐氏症的問題。

這種篩檢需要複雜的運算,首先必須知道每周孕婦血中α-Fetoprotein及β-hCG的正常中位值,還要針對孕婦的體重加以調整;問題是這些正常值的資料,台灣人都付之闕如,須要一項一項建立,至於這套方法在台灣人身上是否同樣有效,也沒人有把握。

我逐項摸索,終於找到各項正常值及適當的調整方式,將國外的運算軟體修訂到適合台灣人使用;透過周產期醫學會以及試劑公司的協助,建立起可供全國婦產科醫生使用的篩檢通路,更在衛生署的研究計畫資助下,建立包含十二所醫學中心的台灣唐氏症研究群,評估篩檢成效。

透過全面的教育與推廣,這項篩檢工作很快地在三年內普及到全台灣,使唐氏症的活產率從1993年至1995年間,急劇地下降70%;估計每年減少200位唐氏症兒,亦即每年可以讓至少200個家庭免於產下唐氏症嬰孩的長期負擔。              

至此,經由羊膜穿刺的建立與推廣,加上唐氏症母血篩檢工作的完成,唐氏症這個造成智障最常見的疾病,終有了「上醫醫國」的全面解決方式;近年來更先進的篩檢方式陸續開發,篩檢檢出率已由70%提升到80%。最近又有所謂非侵入性產前診斷,經由檢測母血血清中游離的胎兒核酸,唐氏症檢出率幾逹百分之百。唐氏症由40年前的聽天由命到今天抽個血,抽個羊水,就可分曉,40年來的演變,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台灣的唐氏症防治從推動羊膜穿刺,到母血篩檢,費用都是自費。政府對羊膜穿刺的孕婦每人補肋二千元,孕婦自付四千元。從1984到現在三十年,還是二千元。聽說最近要增加為五千元。不過,現在生育數目腰斬,政府在這方面的支出總額,其實增加不多。

至於母血篩檢則完全是自費。1992年剛開始時是一次一千元。當年我一開始就採取自費路銭,一方面政府沒預算,一方面走自費路綫可以用巿場的力量去推動。

我的想法是孕婦每人出一千元,大概一千個孕婦有一個人的胎兒會是唐氏症,所以發現一個唐氏症要一百萬元,但這一百萬是由一千人分擔,999人出一千元幫1個人發現唐氏症,自己幸運沒中獎,但可以幫助一個人和整個社會免除唐氏症的終身重擔,這是一種利他行為。我相信絕大部分的孕婦還有能力來負擔那一千元。畢竟每人一生命無只生那麼一兩次。

為了有效推廣篩檢,必須譲醫生,檢驗所及試剤公司都有動機,所以這一千元裡面,診所可得400元,要做採血,送檢及後續說明,檢驗所400元,要做檢驗,公司則要運算,製發報告,如此大家都有推動篩檢的誘因。

我則透過周產期醫學會,向當時的保健處,申請一個三年計畫,每年120萬,進行品管和統計,以評估篩檢效果。另外利用試剤公司的資源,舉辦國內和國際的學術和教育活動。試剤公司將我們這套方法迅速地推廣到香港,中國,韓國,建立了他們的跨國巿場。以每年30萬出生數,一人一千元,就是3億元的巿場,加上鄰近各國,數目相當可觀。可惜當年台大醫院並無與廠商合作的機制,我們也只能以做好事的理念,協助廠商,創造雙贏,當然我們贏得的就是台灣唐氏症的解決。

有人跟我說,既然有效,何不要求納入健保,我說,別儍了,一旦納入健保,一次給付可能只剩三百元,大家興趣缺缺,不會努力推廣,畢竟人是資本主義的動物。

所以台灣唐氏症的成功防治,政府出的錢非常有限,但他們可以了解和支持對的策略,一方面節約政府經費,一方面促進巿場活動,而讓孕婦以互助的方式,避免了唐氏症的威脅。當年保健處同仁的睿智值得今日的國健局參考。台灣的乳腺癌防治其實也可以用唐氏症的本土經驗做為借鏡。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2012年台灣在產前發現的唐氏症有309名,而出生的唐氏兒有39名,也就是唐氏症的產前檢出率已達90%。

1973年,我時年26歲,開始當婦產科住院醫師,看到產房𥚃,年輕父母面對新生兒是唐氏症的晴天霹靂而痛哭失聲,譲我覺得一定要達成唐氏症的產前診斷。1978年開始摸索羊膜穿刺,1982年到紐約進修細胞遺傳學,1992年開始推動母血唐氏症篩檢,到今年67歲,垂垂老矣,但慶幸的是在台灣,唐氏兒的出生己減到最少,這也算完成了我年輕時的一個大心願。

只是,歷年來累積下來的唐氏症患者,己進入成年和中年階段,父母在照顧上己經越來越吃力,尤其唐氏症會伴有早發型失智,更使照顧工作越來越困難。這次麥當勞事件就凸顯了這個問題。不過,個人能力有限,還待政府重視這個問題。然而,現在台灣人民的實質收入倒退到十六年前的水準,正常人活命尚且困難,怎能有餘力去照顧這些無害而安靜的成年唐氏症患者呢?   

我提醒唐氏症病友會,失智將是開始要面對的問題。我請專研失智症的台大醫院神經科邱銘彰醫師協助他們。透過在各地舉行的病友聚會,讓唐氏症家庭學習面對這個新的課題。估計台灣現存的唐氏症患者約三萬人,如何照顧這些從新生兒到五十歲的唐氏症病患是個大問題,除了致力於產前篩檢之外,這也是我認為不可忽略的一個問題。

2013年11月18日在台大醫院開姶唐氏症聯合門診,集合了十個不同專科的醫師,同時開設十診,為唐氏症病友服務。每次看診三十位,由唐氏症病友會安排,並出動志工支援。此門診每月一次,就診者由襁褓中的嬰兒到三十歲的成人都有。我想,這個聯合門診可算是我四十年來致力於完成唐氏症拚圖的最後一塊。

值得一提的是,唐氏症病友會的角色。20年前,唐氏症基金會草創的時候,我就和他們保持聯絡並盡力幫忙。唐氏症病友會如今己經成長壯大,他們成立了基金會也有自己的辦公室。這次在成立台大醫院唐氏症聯合門診的過程,他們也全力協助。病友會(patient advocacy group)在我們對抗了一個疾病的過程中,實在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日益專業而且可以協助爭取資源。台灣唐氏症工作的開展,病友會確實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最近有篇論文指出,在具有三個21號染色體的神經細胞上,使用分子生物的方法,使其中一個去活化,結果,神經細胞的形狀就趨於正常。此研究為唐氏症的治療指出一個方向。我一直認為:唐氏症是一種模式疾病(model disease),就像果蠅,缐蟲是模式生物的概念是一樣的。因為唐氏症的基因型與表現型的関係十分清楚,沒有環境因素的影晌,因此唐氏症可以做為連結基因體與人體結構和功能的Rosetta stone。例如了解為何唐氏症為何會智障,可能有助於了解人腦認知功能。了解唐氏症為何會有早發性阿滋海默症,可能有助於對失智者的研究。希望,台大的唐氏症聯合門診的參與醫師們除了為唐氏症病友提供周全的醫療服務之外,在這方面也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研究團隊,協助揭開唐氏症之謎。


X歷年來我在唐氏症方面的學術論文

1.
Informed consent for antenatal serum screening for Down syndrome.
Hwa HL, Huang LH, Hsieh FJ, Chow SN.
Taiwan J Obstet Gynecol. 2010 Mar;49(1):50-6. doi: 10.1016/S1028-4559(10)60009-5.



2.
First-trimester Down syndrome screening in women younger than 35 years old and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in Taiwan population.
Chou CY, Hsieh FJ, Cheong ML, Lee FK, She BQ, Tsai MS.
J Eval Clin Pract. 2009 Oct;15(5):789-96. doi: 10.1111/j.1365-2753.2008.01095.x.


3.
Gene expression variation increase in trisomy 21 tissues.
Chou CY, Liu LY, Chen CY, Tsai CH, Hwa HL, Chang LY, Lin YS, Hsieh FJ.
Mamm Genome. 2008 Jun;19(6):398-405. doi: 10.1007/s00335-008-9121-1. Epub 2008 Jul 2.



4.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triple test in second-trimester maternal serum screening for Down's syndrome: an experience from Taiwan with decreasing birth rate but increasing population of old pregnant women.
Hwa HL, Yen MF, Lin CL, Ko TM, Hsieh FJ, Chen TH.
J Eval Clin Pract. 2008 Apr;14(2):191-7. doi: 10.1111/j.1365-2753.2007.00831.x. Epub 2008 Feb 18.

5.
Gene dosage change of TPTE and BAGE2 and breakpoint analysis in Robertsonian Down syndrome.
Shaw SW, Chen CP, Cheng PJ, Wang TH, Hou JW, Lin CT, Chang SD, Hwa HL, Lin JL, Chao AS, Soong YK, Hsieh FJ.
J Hum Genet. 2008;53(2):136-43. Epub 2007 Dec 12.


6.
Risk prediction for Down's syndrome in young pregnant women using maternal serum biomarkers: determination of cut-off risk from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nalysis.
Hwa HL, Ko TM, Hsieh FJ, Yen MF, Chou KP, Chen TH.
J Eval Clin Pract. 2007 Apr;13(2):254-8.


7.
The evolving national birth prevalence of Down syndrome in Taiwan.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second-trimester maternal serum screening.
Jou HJ, Kuo YS, Hsu JJ, Shyu MK, Hsieh TT, Hsieh FJ.
Prenat Diagn. 2005 Aug;25(8):665-70.


8.
Evaluation of second trimester maternal serum screening for Down's Syndrome using the Spiegelhalter-Knill-Jones (S-KJ) approach.
Hwa HL, Yen MF, Hsieh FJ, Ko TM, Chen TH.
J Perinat Med. 2004;32(5):407-12.


9.
Raised maternal serum placenta growth factor concentration during the second trimester is associated with Down syndrome.
Su YN, Hsu JJ, Lee CN, Cheng WF, Kung CC, Hsieh FJ.
Prenat Diagn. 2002 Jan;22(1):8-12.


10.
First-trimester Down's syndrome screening by fetal nuchal translucency measurement in Taiwan.
Jou HJ, Shih JC, Wu SC, Li TC, Tzeng CY, Hsieh FJ.
J Formos Med Assoc. 2001 Apr;100(4):257-61.


11.
Weight-correction formula for maternal serum screening for Down syndrome in Taiwan.
Jou HJ, Wu SC, Lu YM, Liao WC, Hsieh FJ.
J Formos Med Assoc. 2000 Dec;99(12):931-5.

12.
Maternal serum screening for down syndrome by using alpha-fetoprotein and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in an asian population. a prospective study.
Jou HJ, Shyu MK, Chen SM, Shih JC, Hsu JJ, Hsieh FJ.
Fetal Diagn Ther. 2000 Mar-Apr;15(2):108-11.


13.
Urine free beta-hCG and total estriol for Down syndrome screening during the second trimester in an Asian population.
Hsu JJ, Hsu TY, Hsieh TT, Soong YK, Hsieh FJ, Spencer K.
Obstet Gynecol. 1999 Jul;94(1):107-

14.
Maternal age-specific risk of Down syndrome in an Asian population: a report of the Taiwan Down Syndrome Screening Group.
Sheu BC, Shyu MK, Lee CN, Kuo BJ, Tseng YY, Hsieh FJ.
Prenat Diagn. 1998 Jul;18(7):675-82.


15.
Prediction of adverse perinatal outcome by maternal serum screening for Down syndrome in an Asian population.
Hsieh TT, Hung TH, Hsu JJ, Shau WY, Su CW, Hsieh FJ.
Obstet Gynecol. 1997 Jun;89(6):937-40.


16.
Down syndrome screening in an Asian population using alpha-fetoprotein and free beta-hCG: a report of the Taiwan Down Syndrome Screening  Group.
Hsu JJ, Hsieh TT, Hsieh FJ.
Obstet Gynecol. 1996 Jun;87(6):943-7.


  



從我的 iPad 傳送

學費太貴了

學費太貴了!連主治醫師也念不起!

前兩天參加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師生座談會,我建議應考慮調降學費。最近好幾位主治醫生都跟我提到專收主治醫師的「在職碩士專班」的學費太貴,所以許多人都不想報考。這兩年碩士專班的招生不是很理想,昨天所辦才寄了一封電子信,希望老師們鼓勵大家報考!

主治醫生唸一般碩士班每學期只要交二萬四,相較於臨床所的每學期8萬元,在目前物價飛漲之下,若有家室房貸,實在負擔沈重,畢竟貧賤夫妻百事哀,當然報考的意願就低落了。

所以我建議是調降學費,或是設置獎學金。一位在市立醫院服務的學生說:市立醫院對進修者,每學期有2萬元的學費補助,不無小補。台大醫院花了大錢在JCI和建大樓,這些錢也都是主治醫生們大家辛苦賺來的,醫院卻對努力進修的人吝於補助,反而是市立醫院似乎比較鼓勵進修。

臨床所碩士班成立於1998,我從頭就有參與,因此份外関心。當年台灣景氣還不錯,房價也還合理,每學期七,八萬元的學費大家覚得可以接受。現在,薪水十六年未漲,物價飛騰,醫界前景又不看好,大家自然受不了高學費,碩士班的招生情況也不理想。進修的意願本來就不高,加上高學費的現實考量,自然忘而卻步。

在職碩士專班本是臨床醫師要跨入研究之門的一個很好的基本訓練,直攻博士班難度很高,常常灰頭土臉,有了碩士班的基礎,才唸博士班,就輕鬆多了。成立十五年來,碩士專班在臨床醫學研究人力的培植,效果相當值得肯定。

電視報導,香港中文大學以四年250萬台幣的獎學金來台灣搶學生,又是英語教學,連我也想去。台灣近年民窮財盡,貧富不均,收入停滯,物價飛漲。如今,竟然連訓練臨床醫學研究人才的碩士專班也受到衝擊,招生困難,只能擲筆三嘆!!
See Translation丨


從我的 iPad 傳送

告別台大腦神經科學

告別台灣大學腦神經科學

2013年10月24日下午六到八奌,在台大醫學院第一會議室舉行了一台灣大學腦與心智計畫的全校性會議。共有近四十位神經生物學,認知科學及臨床腦神經學的台大教師參與。會議由陳良基學術副校長和張上淳醫學院院長及陳石池台大醫院副院長主持。

這是楊泮池校長接任之後,台灣大學腦與心智計畫(NTU Brain and Mind Project)的首次會議,具有承先啓後的重大意義,也是台大腦與心智科學的重新開始。能有這麼多來自不同領域的高手,斉聚一堂,集思廣義,實在不容易。

對我而言,今天則是一個交棒的日子,從此,我將只是個觀眾。不再是個球員。

出於對腦科學的强烈好奇心及莫名其妙的偏執,我在2004年糾集幾位同事,成立台大神經科學研究群,嚐試去推動全校性跨科際的腦神經科學。當時台大除了傳統的神經解剖,生理,藥理⋯等科系之外,更有了台灣最具歷史與規模的心理系,有功能性MRI,又有台大醫院的腦神經系統相關的各臨床科。我覺得把這些元素串連起來,就是一個相當完整的腦科學研究團隊。

2005年10月5日早晨,秋風秋雨之中,李嗣涔校長主持台灣大家腦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的成立典禮。適逢五年五百億計畫開始,李校長適時地用它來購置貴重的核心設施儀器。繼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之後,又陸續成立了腦與心智研究所,臨床神經與行為科學研究中心,把研究所,核心設施以及臨床服務結合起來,形成一個鐵三角的結構。算來,台大在腦神經科學方面相關的教師近兩百位,真正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不過,可能是先天不足,又加上後天失調,在外界的印象和評價中,台灣大學在腦科學方面似乎不是強項,雖然個別的傑出學者和醫師不在少數。有時,我不免懷疑,台大是否只能在肝炎,肺癌這種較具體實用的領域大展身手,但在腦科學和心智這種比較高層次,比較抽象的領域就使不上力,英雄無用武之地一呢?

類似的情況,可以在基因體科學的發展過程看到。1990年代,歐美日大力進行基因體定序的時候,台大也是不動如山,反而陽明參與了黑猩猩基因體定序的工作。後來基因體科學比較具有實用性時,台大才如夢初醒,開始做一些實用性的工作。從基因體科學和腦神經科學在台大發展的軌跡,似乎可以看出台灣大學的一些基本的體質,伝統和價值覌。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在2003年,我注意到MIT,一改任用物理學家或工程師擔任校長的長年伝統,起用了一位女性神經科學家擔任校長。看到以工程見長的MIT鎖定腦神經科學做為未來發展標的,再加上我從事胎兒醫院看到像唐氏症之類的諸多胎兒腦部疾病,才不自量力地嚐試去推動台灣大學這樣的龐然巨象,走上腦神經科學之路。

今年4月歐巴馬宣布投入一億美元,開發了解腦部運作的新投術。歐盟也輸人不輸陣地宣布投入十年十憶歐元,進行Human Brain Project ,因為歐盟有五億人為腦部疾病所苦。台灣至今在國科會都沒有個獨立的腦科學學門,更不用談台灣有著國家級的腦科學䇿略。

其實,在產業方面,最近高通公司發表了可學習瞐片,模仿腦的運作機制,將對IC產業將會有革命性的影響。台灣自豪的電子業,若不跟進,只怕又將落屈下風。

十年來,台大建立了腦神經科學的骨架。可以說,雞,鴨,魚,肉,鍋,碗,瓢,盤,大致齊備,如何煮出一桌好菜,就譲我們拭目以待。


從我的 iPad 傳送

政大何辜?


豐言豐語.謝豐舟

江宜樺不能回台大,那就去政大,如何?

想當年馬英九辭法務部長,硬是破格塞進政大當副教校,他誓言會長期任教,但混了一年,卻落跑去選台北市長。把國立大學當旅館。江宜樺可能也比照辦理,因為政大的本質就是黨校。

台大政治系畢業生發起連署,拒絕江宜樺回台大任教。不過江宜樺即使進不了台大,政大,他還是可以到佛光大學⋯⋯等私立大學,當起門神,照樣吃香喝辣,毒害學生。這種把公立大學的瑕疵教授倒到私立大學的作法,對私立大學的師生實在不公平,且欺人太甚。

對於大學教授出任政務官,我一向主張要先辭去教職,以示全心赴任,沒有退路,這就是責任政治的精髓。否則,政務官表現得令人搖頭卻又回大學繼續誤人子弟。這是完全違背民主政治就是責任政治的最高原則。這也壞了大學的社會信任度,因為大家都看到教授就是說一套,做一套。

據說,葉匡時已經打算回中山大學任教,但其辦公室己被人噴漆。葉匡時做交通部長,卻成了徐旭東的看門人,對高速公路收費員不聞不問,表現可謂冷血,若再回中山大學任教,實在會害中山大學被認為是個沒品的大學。

台大的陳保基,魏國彥,蔣丙煌在食安問題的表現也令人搖頭,既未發揮專業,更是同流合污。

回台大任教,對台大也是傷害,甘脆退休算了!在楊泮池校長上任前,我就呼籲:台大應該立下慣例,教師若出任政務官,要先辭去教職,專心從政,沒有退路,以符合責任政治的基本理念。從馬政府中教授轉任政務官者的表現,如江宜樺之流,顯然,此一建議應是正確的。

大學因其自主性而受社會尊重,前提是:大學要站在批判者的立場,替社會重大議題進行論述,並致力維護社會正義。

台灣學官兩棲,學而優則仕的老舊傳統,必須儘速打破!這是江宜樺給我們上的一堂課!

新頭殼newtalk2014.11.30 謝莉慧/台北報導

行政院長江宜樺於昨晚8時因國民黨9合1地方選舉慘敗而宣布辭職,2小時後,1990年政治學系政論組的畢業生余國棟就發起「反對江宜樺先生回台大政治系任教的活動」連署,理由是「大學不該像垃圾場,成為專收失意政客的場所。台大政治學系更應該如此」,余國棟在臉書上表示,提心江會回去誤人子弟,所以發起了這個活動。到今天下午4時止,18個小時就有將近1200名網友表示「參加」,不過,也有網友留言覺得「莫名奇妙」。

該活動從昨天晚上10點展開將到12月31日午夜11時45分截止,發起人余國棟在臉書上po文表示,「大學不該像垃圾場,成為專收失意政客的場所。台大政治學系更應該如此,因為這位先生不僅施政完全失敗,他面對行政失敗的的行徑,更完全讓我這位畢業生感到羞恥。我是1990年政治學系政論組的畢業生。我反對他回台大政治學系任教,我非常擔心這位先生會回去誤人子弟,所以發起了這個活動。也希望台大政治學系不要幹這種傻事,讓我們蒙羞。」

余國棟指出,「同意我意見的台大政治學系同學們,不希望台大政治學系變成垃圾場的納稅人,歡迎你/妳加入與分享,更歡迎邀請朋友一同共襄盛舉,讓我們阻止慘案發生。」

新聞相關影音
Boost Post
豐言豐語.謝豐舟
LikeLike ·  · Share



從我的 iPad 傳送

從土地到餐桌的恐慌序



謝豐舟

周桂田教授來信希望我為他的新書:「從土地到餐桌的恐慌」寫序推薦,我欣然答應!

今年三月高雄氣爆事件之後,周教授在台大風險社會和政策研究中心召開了論壇,邀集各大學風險管理的專家學者針對氣爆事件進行多面向的論述,並提出建言。我是接到電子郵件訊息之後,自己去參加這個論壇。雖然我是臨床醫生,但行醫多年之後,深覺醫療人權必須植基於社會正義之上。我們把一個人的疾病醫治好了,但他出院之後,沒有工作可做,沒有房子可住,那麼我們把他的疾病治好,似乎就沒什麼意義了。畢竟,如果一個人在社會上,沒有辦法找到工作來維持生計,那麼,他在社會上好像不存在一樣。

最近美國醫師協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發表了二份重要文件:Social and behavioral foundation for future physicians(未來醫師的社會和行為基礎)以及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future physicians(未來醫師的科學基礎)做為往後醫師教育內容的主軸。顯然美國醫師協會將科學和社會及行為的課程,同樣視為下一代醫師必須具備的核心知識。 

我一向主張,台灣大學必須對社會重大議題為社會做詳盡而中立的論述,以供社會大眾抉擇解決之道。這些背景因素,促使我去參加周桂田教授主辦的各種社會風險論壇,也盡一己微薄之力,將相關訊息廣為傳播。

繼氣爆之後,黑心油事件再次撼動整個台灣,深刻而殘酷地突顯出貪婪無厭的奸商和失能貪腐的政府如何為害無辜的社會大眾。周教授再次地從社會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版了「從工地到餐桌的危機」一書,對食安問題善盡大學為社會重大議題做公正論過的責任。當然,我也樂於為此書作推薦序,以為推廣。

1129大選是台灣權貴與平民,集權與民主的分水嶺,所幸,台灣人民做了正確的扶擇,也突顯公民力量監督政治,科技和企業的必要性,真正體現了周教授所強調調的公民參與的力量,讓大家對台灣的未來可以抱持著希望。

周教授主持的台灣大學風險社會和政策研究中心,部分經費來自台大,部分則靠周教授募款才能支撐。目前大學經費日益拮据,募款更是不易,中心運作捉襟見肘。在此呼籲各界人士能對中心多加支持,讓中心繼續為台灣肩負起守望社會風險的重任。




從我的 iPad 傳送

給醫學生的二十封信三版序

                三版序

2005年「給醫學生的二十封信」首次問世,並於2010年9月再版。其間5年,一共六刷,每刷一千本,由謝伯潛醫學教育基金會贊助印製,免費分送全國各醫學系學生。此書內容在網路上也流傳甚廣,對台灣醫界也許有些許影響與助益◦本書2010年再版時加入了「Note in 2010」來呈現從2005年到2010年之間大環境的改變,以供同學比較參考◦

2011年2月1日,我正式退休◦ 2013年3月,因應網路社群的崛起,我改以臉書做為與醫學界溝通的工具,效果似乎更大◦ 2014年九合一大選時,我透過臉書,對柯P的當選台北市長,也盡了一點力量◦

2014年12月9日,我父親謝伯潛醫師以百歲高齡過世,走完人生的路,回歸天家◦ 他是一個好父親﹑好醫生﹑好基督徒。謝伯潛醫學教育基金會特將「給醫學生的二十封信」再次出版,分贈各界,以為紀念◦

豐言豐語

迎接生命的一雙手 3D


謝豐舟教授臉書
​​​​​​謝豐舟 2014.12.27


從我的 iPad 傳送

台大醫院時光隧道系列展



「台大醫院時光隧道」系列展

謝豐舟

由於MG149事件,器捐事件,台大醫院近日成為社會焦點。社會大眾對台大醫院似乎又依賴,又有許多疑問。

百年來,台大醫院一直是台灣人民健康的守護者,諸多醫療創舉,都是起源於此。台大醫院可以說是台灣現代醫學的發源地。為了彰顯台大醫院百年來對台灣人民健康維護之貢獻,我覺得實在有必要藉由展覽活動,讓民眾對台大醫院的歷史多一些瞭解。


台大醫院門診大廳東側有一寬廣的公共空間,供來往病患歇腳。我每次路過,都覺得此處是個絕佳的展覽空間,門窗牆壁古典幽雅,屋頂高挑,且有投影照明設備,出入口為二道拱門,更增藝術氣氛。若能利用此一空間做為台大醫院發展過程的時光隧道,將過去百年台大醫院醫學發展的里程碑,以簡明的展覽,呈現出來,供每日眾多出入台大醫院的民眾以及本院工作人員和學生觀賞,應該是絕佳的公眾教育,因為它涵蓋了醫療,社會科技,歷史,文創⋯⋯等諸多面相,也可讓社會對於本院百年來守護台灣社會健康和福祉的努力,有所瞭解和體會,加強對本院之向心力。


今年正值台灣醫用超音波學層創立三十週年,我為該學會製作了台灣超音波醫學發展之回顧展覽,由於台大醫院為台灣超音波醫學發源地,此學會亦係台大醫院故陳晳堯教授所創辦。此一回顧展之內容,當然是以台大醫院為主角。

年會過後,展覽的內容其實可以重覆使用,不用可惜。因此,我就商請台大醫院的門診部,衍書處及總務處,嘗試一下我那台大醫院時光隧道的點子。在他們的協助下,終於在11月12日醫師節把「台大醫院超音波發展史」的展覧在台大醫院門診大廳建置起來。預計展覽三個月(11月、12月、1月)
。展覽內容就印成一張A4的三折簡介,供觀眾取閱參考!

此一展覽是以極簡方式進行,只有兩面海報牆,只要更新這兩面海報墻的內容,就可以依樣畫葫蘆,成為一個新的展覽。例如:台大醫院器官移植發展史,開心手術發展史,葉克膜發展史,腎臟透析發展史⋯⋯。再加上一些文物,就是很有內容的展覽。

誠心希望有人可以接棒,譲「台大醫院時光隧道」可以帶領我們回顧百年來,台大醫院到底為台灣做了什麼?

歡迎大家踴躍參觀!

地點:台大醫院門診大廳(常德街一號)
時間:2014年11月1日至2015年月31日
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






從我的 iPad 傳送